2014年高考前夕,中國教育在線發佈《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雖然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實現了連續5年下降後的首次回升,但直到2020年前後,我國18歲適齡人口總體趨勢下降明顯。在“生源危機”帶來的種種挑戰面前,改革已成為我國高校化“危”為“機”的必然選擇。
  現狀1
  “生源危機”已蔓延至全國
  《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列舉的一組數據形成鮮明的“剪刀差”: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1050萬後快速下降,隨後兩年部分省市曾出現20%的大幅度下降,但近年下降幅度趨穩,今年開始反彈。伴隨著報名人數的不斷下降,錄取規模繼續增長,2013年全國高考錄取率創新高,達76%。
  “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的進程正面臨喜憂參半的尷尬局面。”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高等教育的供求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曾經“一席難求”的大學不斷降低門檻,但仍難逃適齡人口下降帶來的“生源危機”。
  根據報告,北京高考報名人數已連續第8年下降,去年二三本招生計劃均未完成。山東、河南等生源大省近兩三年都未能完成招生計劃。而在全國各地,專科學校或者實行註冊制,或是錄取分數低至150分。
  報告還進一步指出,在2018年到2020年前後,18歲適齡人口將達到一個最低谷,然後穩步回升,但無法再回到上一個高峰。
  【影響】 高校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生源危機’將給高校帶來生存挑戰。”陳志文說,高等教育供求關係的變化使上大學變得容易了,學生與家長有了更多選擇,也給高校帶來直接的壓力。
  高等教育已從“賣方市場”完全轉入“買方市場”。報告預測:“上大學更容易”的現實將會加劇“全民擇校”的心理,使高校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現狀2
  高校“同質化”嚴重
  湖北省教育廳公佈的《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共有67所院校、307種本科招生專業。其中,62所院校開設有英語專業,緊居其後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分別有57、53、51、49、49所本科院校開設。
  從《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引述的湖北省高校專業設置現狀不難看出,飽受詬病的高校“同質化”現象依然嚴重,缺乏特色與定位是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普遍問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後劉繼安通過對中國大學財政結構的研究指出,中國多數地方省屬院校收入的三成至四成來自學費,生源依賴性很強。沒有特色和品牌,恐怕難以為繼!
  針對這一問題,報告也闡釋了關於“引導一批高校嚮應用技術型轉型”的國家戰略部署。
  【影響】 高校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
  陳志文說,轉型不僅是增強高校內生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社會成才觀念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助於拓寬並穩定今後一段時期的高等教育生源。
  現狀3全國女大學生人數超男生
  近年來,在我國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背景下,高校卻出現了“陰盛陽衰”的相反情況。
  《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女大學生人數首次超過男生;2012年,全國大學普通本專科生共有2391萬餘人,其中女生人數超男生64.78萬人。
  “女大學生特別是‘女狀元’增多的現象背後,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也反映出當前考試招生的問題。”陳志文說,當前應試型的評價體系的核心是細心認真不出錯,這些往往更適合女性應試者。
  針對此現象,報告專章論述了高考評價體系和招錄模式的改革,這無疑也是高考改革最核心也最敏感的環節。
  【影響】 “應試型”評價亟待變臉
  今年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明確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將於年內出台,包括考試招生改革的總體方案和關於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
  截至目前,根據教育部的最新表態,改革方案仍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完善中。
  功新華時評
  不能再入口出口一樣寬了
  經歷30多年的恢複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特別是世紀之交高校擴招以來,曾被比擬為“萬人擠獨木橋”的高考逐漸從“嚴進”變為“寬進”,2013年76%的全國高考錄取率再創歷史新高。然而,由於缺乏系統的專業設置體系、動態的質量監測機制和必要的選拔淘汰機制,“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不掛科的大學不完整”成為許多學生的生活寫照。“混文憑”、學歷“摻水”、高分低能等現象日益增多,也使高校信譽嚴重受損,高等教育質量飽受詬病。
  更為嚴峻的挑戰是,伴隨著適齡人口波谷所帶來的“生源短缺”,家長和考生的“擇校”優勢日趨明顯,“考取了不報到”的現象也越來越多,部分高校正在連年遭遇難以完成招生計劃、學費收入難以維持運轉的“生存危機”。再不把學校的質量聲譽提升上去,這些高校恐怕都難以為繼!這絕非危言聳聽。在歐美髮達國家,以學費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大學把質量當成生命線,較高比例的淘汰率不僅是對學生個人的警醒和鞭策,也是學校在激烈競爭中對自身品牌的維護與保障。
  對於中國高校而言,在繼續貢獻於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必須加緊應對“生源危機”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切實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改革。同時,還要制定更加嚴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讓合格的、市場認可的畢業生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品牌。
  37年高招改革路線圖
  1983年
  定向招生
  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5年
  分省命題
  上海市率先試行自主命題,開始了高考分省命題的探索。
  1996年
  並軌招生
  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
  1999年
  “3+X”考試
  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省率先進行改革。
  2000年
  一年兩考
  北京、上海、安徽進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為一年兩次。
  2002年
  網上錄取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實現網上錄取。
  2003年
  高考提前
  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同年,高考提前一個月舉行。
  2009年
  一年多考
  已先後有浙江省、天津市等省市採取“平時考試、多次考試”等多元化方式,減輕考生壓力。
  2013年
  異地高考
  12個省市組織4440名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2014年,28省開始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問題。
  2014年
  加分“瘦身”
  從今年高考開始,高考加分在全國範圍內“瘦身”。
  本版文字均據新華社
     (原標題:生源大省也有招生難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jdxojyrn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